9月28日,基辅的天空弥漫着导弹和无人机的轰鸣声,40多枚巡航导弹和600架无人机接连袭来,场面如同末日电影的镜头。没想到鼎茂策略,这场针对乌克兰的大规模空袭,最终却把波兰推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——一枚导弹的碎片准确地击中了波兰驻乌克兰大使馆的厨房屋顶。
从社交媒体流出的现场照片可以看到,厨房的天花板被撕开了一个两米宽的大洞,灶台倾斜,吊柜坠落,墙壁上布满了裂痕。幸运的是,碎片没有伤及任何人。波兰外交部发言人弗龙斯基在次日回应时语气轻松,仿佛家里掉了块瓦片:“损失不大,不影响工作。”
然而,波兰的反应与16天前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。9月12日,波兰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,将中欧班列的铁路运输完全阻断,导致300列满载电子元件和汽车零件的列车滞留,造成25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。与此同时,波兰还驱逐了多名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外交官,强烈表态反对俄罗斯,甚至呼吁北约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。那时,波兰充满了抗俄的姿态,波兰总理图斯克在镜头前拍桌子,扬言要让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付出“惨痛代价”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如今的波兰却变得低调许多。面对使馆被袭,波兰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做出强烈反应。甚至有波兰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:“前几天还在喊着要做‘东线总指挥’,现在连句狠话都不敢说了,反差也太大了。”
波兰自知此局面也与自己有关。原本,波兰计划通过封锁中欧班列来作为“筹码”,既展示对美欧的忠诚,又希望通过此举向其他国家施压,获得一些经济利益。但他们没料到这一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——德国大众的生产线因零件短缺而停工,法国超市的货架被扫空,欧盟每天损失高达1亿欧元。波兰的损失更为严重,曾被誉为“亚欧物流明珠”的马拉舍维奇枢纽,转眼成了“铁锈地带”,光是过路费每年损失就达到7.4亿兹罗提,失业率也急剧上升。
在德国商会和本国农场主的强烈抗议下鼎茂策略,波兰在9月23日宣布重开边境,但却提出了新的要求:中欧班列必须为波兰企业保留25%的舱位,每箱加收200欧元的“安全检查费”。然而,中国的货运公司对此并不买账,很多列车选择绕道南线通道,而南线的运量已经增长了127%,完全弥补了波兰枢纽的空缺。这意味着,波兰不仅没有从中获益,反而失去了宝贵的贸易机会。
就在波兰为物流困境忙得焦头烂额时,俄罗斯的报复却如约而至。9月28日,俄罗斯军队发射了40多枚巡航导弹和600架无人机,基辅全城拉响了防空警报。泽连斯基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,当天有4人死亡,40人受伤。在这场“地毯式打击”中,一枚导弹碎片精准地砸中了波兰使馆的厨房。
这显然不是一次“误炸”。外交使馆作为受国际法保护的“禁区”,即使攻击周边区域,通常也能精准避开使馆建筑。俄军选择攻击波兰使馆的厨房而非办公区,显然是要传递某种信号——“我们不打伤人,但可以随时打击你们最脆弱的地方”,仿佛是在说:“我想打哪里就打,你们别不识抬举。”
波兰的反应耐人寻味。作为北约成员国,自己的使馆遭到袭击,按理说波兰应该强烈抗议,甚至要求北约盟友介入。然而波兰外交部的回应却异常冷静,甚至没有要求北约干预。有消息透露,波兰高层心知肚明,这是俄罗斯的报复,如果真闹大了,下一次被打击的可能就是办公楼。
更有趣的是,波兰国内的民意发生了变化。就在事件发生前几天,民调显示超过四成的波兰人支持乌克兰“弃领土换和平”。但在使馆被砸后,尽管有不少人呼吁强硬回应,但更多的民众开始担忧经济损失:中欧班列的损失还未弥补,若与俄罗斯彻底撕破脸,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将是农田和工厂的损失。
俄罗斯的“信号性打击”显然非常巧妙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曾表示,俄罗斯是“真正的熊”,而非“纸老虎”。这次袭击既展示了俄罗斯精准打击的能力,又避免给北约提供干预的理由——毕竟只是“厨房受损”,没有人员伤亡,西方媒体也无法大肆炒作。
波兰这半个月的经历可谓过山车。从拿中欧班列作为筹码,到被俄罗斯精准“敲打”,再到眼睁睁看着货运订单流失,波兰的处境可谓一波三折。有人分析道:“波兰以为抱住北约的大腿就能横着走,却忘了在大国博弈中,棋子跳得太高,往往会被吃掉。”
如今,那间被炸的厨房似乎成了一个隐喻:战争已经悄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,咖啡杯旁可能藏着弹片,餐桌下或许埋着恐惧。波兰的遭遇提醒我们,在全球化时代,试图利用物流通道作为武器、挑衅大国的国家,最终往往会自食其果。
截至10月初,波兰使馆的厨房已经修复鼎茂策略,但那个两米宽的窟窿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心中。中欧班列仍在继续运行,但经过波兰的列车已经越来越少;基辅的爆炸声偶尔还会响起,但波兰再也不敢喊着要“领导抗俄”。毕竟,现实已经摆在眼前:外交博弈不是短视频打榜,热度越高,风险就越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